家风传承好:有其父必有其子;家风传承差:上梁不正下梁歪

  • A+
所属分类:家风文化

俗话说:有其父必有其子。但一般都来形容父子二人的成功与厉害之处。而“上梁不正下梁歪”便是对父子二人行为不正、处事不端的描述。总的来说,这便是家风的传承。

 

家风的形成
鲁迅说过:“生了孩子,还要想怎样教育,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,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。”所以从古至今,凡是头脑清醒点的父母,都特别注重教育孩子。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、理念,通过教育与被教育的替换方式,通过言传身教、耳濡目染,一代代地传承,成为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,我们往往就将之称为“家风”。因为这是在家庭、家族内部传承的,一个家族往往聚居在一起,在一门之内, 所以古代也形象地称之为“门风”。

家风的形成一般是这样的:一个家族某个时期出现了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,在家族内部享有崇高的声誉和权威,是这个家族的典范与榜样,他的言行往往就成为家风之源,再经过子孙后代一代代地遵循或者补充,就形成了一个家族明显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。一般而言,有什么样的家风,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、人生观;有什么样的价值观、人生观,就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人。

 

传承与影响
从一个人的一举手、一投足的细微之处,直到他所有的行为处事,处处都能折射出家风对他的影响,会让人看到父母长辈在他成长中抚育的印记。这个印记,就是家风的体现;这个印记,也是家风的传承。

在良好的家风中养成的良好的品性,成为一个人一生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,它让一个人一生平安、健康成长,它使一个人一生幸福。良好的家风,并非家家都有,而家风不正,定然会养成坏的品性,它异化、扭曲一个人的一生,甚至带来危险和灾难。

汉语中有不少成语,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家风的传承与深远影响。比如书香门第、耕读传家、忠厚传家、将门虎子、积善余庆、积恶余殃、有其父必有其子、上梁不正下梁歪,等等。

“有其父必有其子”来源
有其父必有其子,意思很简单,有什么样的父亲,就会有什么样的儿子。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孔丛子》。《孔丛子》是古代诸子文献中继《论语》之后一部重要的儒学著作,主要记录孔子及子思、子上、子高、子顺、子鱼等人的言行,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孔氏家学的特点。

《孔丛子》中记载了子思在齐国时候碰到的一件事。齐国尹文子的孩子长得不像他,尹文子非常恼怒,便用棍子打这个孩子。他对子思说:这不是我的孩子,一定是我的妻子不守妇道,我要把她休了。子思说:如果像你所说,尧舜的妃子更为可疑啊。尧舜二帝都是圣人,但他们的儿子丹朱、商钧连普通人的德行都不如。以此推断,怎么可能一定相似呢?大多数情况下,有其父必有其子,这是正常的人伦之道(然举其多者,有此父,斯有此子,道之常也。《孔丛子》卷二《居卫》)。不过,贤能的父亲有愚笨的孩子,这也是天道自然的原因,不是你妻子的罪过。

尹文子听完之后说:先生别说了,我懂了,不休妻子就是了。子思说的“有此父,斯有此子”,就是成语“有其父必有其子” 的来源。

在大多数情况下,这种认识是对的,俗语常说的“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的儿子会打洞”“老子英雄儿好汉,老子狗熊儿混蛋”,其实都是这个意思。有其父必有其子,从感情色彩上看是个中性词,至于上梁不正下梁歪,则显然属于贬义了。

 

上梁不正下梁歪
上梁不正下梁歪,这也是从百姓生活中凝练出来的一个成语。

古代土木结构的房子,一般两间房就需要三梁六柱,一旦上梁不正,就会影响整个房屋的结构,下梁自然也就不正了。后来就以它来比喻,上梁多用来指长辈或者上级,下梁多用来指晚辈或者下级,比喻在上面的人行为不正、处事不端,下面的人也跟着这么做。

其实,这个成语还有个稍微文雅点的表达:上不正,下参差,出自魏晋时期杨泉的《物理论》。《物理论》是有关宇宙发生理论的著作,原书十六卷,已经亡佚,清代的孙星衍有辑佚本一卷。其中有言: “语曰:‘上不正,下参差。’古者所以不欺其民也。”杨泉用这句话,也是引用的俗语,说明这句话流传已久,在当时也是通俗易懂的。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